來源
靖江市融媒體中心
記者
編輯
劉博
【大會現(xiàn)場,。朱其攝】
刊載有《靖江景》的《蘇州明報》影像,。張鴻提供
朱錫桐搜集的靖江民歌
《打豆號子》演出資料
《蕩湖船》演出資料
日前,,省文旅廳公布第五批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,,作為“傳統(tǒng)音樂”類省級非遺項目,,“民歌(靖江民歌)”的保護單位為靖江市文化館,。
勞者歌其事,。在生產(chǎn)力低下,、物質(zhì)條件艱苦的農(nóng)耕社會,,民歌一直是難以忽視的存在,。靖江于明代置縣,這座移民城市的民歌,形式多樣,,音調(diào)豐富,,且廣為流傳,傳承不絕,。如今,,本已式微的靖江民歌有了明確的保護單位,在現(xiàn)代技術的加持下,、在一代代相關工作者努力下,,靖江民歌將會以怎樣的樣貌,繼續(xù)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呢,?
流傳和形態(tài)
七字里格大門八字里格開呀
九字里格彎彎走進來
十字格頭上加一撇
千年個富貴萬年財
——《唱春調(diào)》選自《靖江民歌集》
據(jù)靖江市文化館提供的資料,,靖江民歌源遠流長。自靖江成陸,,便有各地移民遷徙而來,,在此生產(chǎn)勞動、繁衍生息,。吳文化的柔美與江淮文化的粗獷在這里融合,,以號子、山歌,、小調(diào)為雛形的靖江民歌應運而生,,并以鮮明的個性,獨特的音樂風格流傳下來,,為研究靖江鄉(xiāng)風民俗,、世態(tài)人情、生活風尚等提供了依據(jù)和材料,。靖江民歌有號子,、山歌、小調(diào),、漁歌及民間歌舞曲,、說唱曲等,按題材,、內(nèi)容可分為勞動歌,、儀式歌、時政歌,、生活歌、情歌,、兒歌等,。
靖江東沙地區(qū)民間流傳的長山歌(長篇民間故事的說唱),類似蘇南的吳歌。流傳在老岸地區(qū)的《靖江講經(jīng)》唱腔也是宋末元初蘇南移民帶來的幾種宣卷的演唱形式,,其中演唱的好多腔調(diào)與至今流傳在蘇南宣卷的唱腔相似,,以致于后來發(fā)展起來的蘇州評彈,在調(diào)式和節(jié)奏上有很多相近之處,。這大概是由于靖江原是江中孤島,,交通閉塞的緣故。今天在“靖江講經(jīng)”唱腔曲調(diào)中仍可以找到蘇州評彈的影子,。
靖江南部的沙州地區(qū)是沖積平原,,來自江淮的遺民,帶來了“以歌為教”的“唱鳳凰”,,及以鼓樂為伴奏的祭祀和喜慶用的《龍燈舞》《小獅子舞》等,,經(jīng)二百多年的演變,成了靖江獨特的民間歌曲和舞蹈,。
靖江漁民在祭祀中的唱《拉拉》等,,即是二百多年前的寶卷的唱腔,它多聲部的合唱,,這在目前漢族民歌中幾乎是見不到的,。
靖江漁歌《行船歌》在行船過程中,由船老大哼唱或領唱,,多人和唱的,,用來消遣、抒情和自娛自樂的,。它的歌詞是清同治年間漁民從漢口來到靖江八圩的行船線路圖,,它生動地記載了長江中下游的各個碼頭的情景。
作為靖江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,,民歌在抗戰(zhàn)時期成為靖江縣文工隊宣傳黨的思想,、發(fā)動群眾的“文藝”武器。面對日軍暴行,、國民黨統(tǒng)治下的社會不公,,文工隊成員即興編創(chuàng)短小精悍的民歌,用通俗語言直擊民眾心聲,,引發(fā)強烈共鳴,。1945年、1946年兩年春節(jié),,文工隊用蕩湖船的方式宣傳擁軍優(yōu)抗運動,。古老的曲調(diào)配以嶄新的歌詞,如同一股清泉,,流淌著深沉而熾熱的愛國情懷,。
靖江民歌代表性作品有:《南天落雨北天燒》《行船歌》《起錨號子》《扯篷號子》《莫把號子冷了臺》《不打號子不起勁(排田號子)》《連枷打得蓬蓬飛》《數(shù)貓》《搖櫓號子》《耥耙號子》《黃秧號子》《打唱號子》《鳳凰唱(1)》《鳳凰唱(2)》《打豆號子》《揚子江漁歌》《蕩湖船》等,。
搶救和保護
隨著現(xiàn)代生活方式的沖擊,許多民歌瀕臨失傳,。如何搶救和保護靖江民歌,,成為靖江文藝工作的重點。
朱錫桐,,靖江市文化館原館長,。早在參加工作初期,朱錫桐便從老同事口中得知:“長江邊的漁歌一嗓子能喊碎浪,,可惜會唱的人都快七十了,。”彼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,,傳統(tǒng)漁業(yè)逐漸式微,,年輕漁民紛紛轉(zhuǎn)行,掌握漁歌的老漁民少之又少,。1979年,,為響應全國性的民歌整理工程的號召,他承擔了搜集靖江民歌的任務,。通過深入靖江的鄉(xiāng)鎮(zhèn)和漁村,,傾聽漁民、船民,、農(nóng)民,、民間藝人的歌唱,朱錫桐搜集了大量民歌,。
朱錫桐在回憶這段過往時如此寫道:“那個時候條件有限,,我想方設法借來錄音機。當年的一臺錄音機38斤重,。我老婆在供電局調(diào)度室上班,,我就告訴她,我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,,你必須送電給我方可錄音,。當時的縣交通局和漁業(yè)公社的老領導都很支持我。我要去錄這些漁民的歌時,,他們用車用船送我,,并幫我組織演唱人員。有一次船到新港刮起了大風,,船帆刮到人家橫著的桅桿上去了,,險些翻船送命,多虧一個漁民砍斷了帆繩救了我們,。我把漁民,、船民,、農(nóng)民的各種民歌錄下來,,這就是靖江的音樂,。”
2020年9月的一天,,靖江文史愛好者張鴻像往常一樣,,在網(wǎng)上翻閱民國時期老報紙。忽然,,《蘇州明報》1926年1月19日第四版上刊登的一條信息吸引了他的注意:《靖江景(蘇州調(diào))》,,作者:朱忠赤。歌詞展現(xiàn)出那個年代靖江的風景風貌,,今天讀來,,似乎能感受到過往時光的回響。靖江老岸話與蘇州話同屬吳方言,,如果嘗試將《靖江景》用靖江話哼唱,,應是很有韻味、很親切的,。
靖江景作者:朱忠赤
拿把小胡琴呀,,唱只靖江景。靖江格地方,,雖然小地名呀,。景致倒,說匣說勿盡,,慢慢唱撥諸位聽,,大家靜靜心。
地位居江北呀,,本在要場化,。東接格南通,西連太興屬呀,。北方面,,如皋來聯(lián)絡,南對常州并江陰,,還有到常熟,。
江邊炮臺圩呀,大小炮交關,。黃山格炮臺,,兩首巧相對呀。綽號是,,叫做鐵龍關,,揚子江格門戶末,,就剩勿汏開。
北方孤山崖呀,,白相好風雅,。前后格亭子,造得真起派呀,。仙人洞,,真正好奇怪,望江樓浪遠望望,,長江如白帶,。
南面八圩港呀,日夜真鬧猛,。長江格輪船,,停泊有地方呀。過江門,,義渡稱便當,,旱路浪格車馬多,無時勿來往,。
城里共五門呀,,再有冷熱分。東南格冷靜,,西北鬧盈盈呀,。魁星閣,,上下分三層,,公園里棄白相相,勿費半毫分,。
文廟學場浪呀,,是種游玩場。城隍格廟里,,日日鬧洋洋呀,。西城橋,早晚賣菜忙,,體育場浪運動是,,一班小學生。
大通好街道呀,,長得可算妙,。東是格山殿,西面朝陽廟呀,。店鋪末,,匯集辣一淘,,自早起到黃昏時,總歸是熱鬧,。
唱罷該幾聲呀,,喉嚨干得很。暫時格停止,,緩日再奉敬呀,。勿是我,辣里瞎熱昏,,不過是格無事情,唱唱散散心,。
傳承和發(fā)展
在朱錫桐看來:“民間藝術的傳承,,不單是傳,也不單是傳承,,還要發(fā)展,。”他將漁歌整理后,,以親身采風經(jīng)歷為根基,,再創(chuàng)作了一首描繪漁民起錨、扯篷,、拉網(wǎng),、收網(wǎng)、勝利歸來的合唱曲,。他帶著初稿拜訪著名作曲家龍飛時,,這位創(chuàng)作出《太湖美》的音樂泰斗,在鋼琴上試奏完引子部分便拍案叫好:“這才是長江該有的聲音,!”后來,,龍飛老師根據(jù)長江地域的特點給這首合唱曲取名為《揚子江漁歌》,在他的推薦下,,《揚子江漁歌》參加了第六屆中國藝術節(jié),,獲江蘇新音樂作品獎。
此外,,朱錫桐參與創(chuàng)作的展現(xiàn)靖江農(nóng)民豐收的喜悅和青年男女純樸愛情的《打豆號子》,,成為靖江民歌中的經(jīng)典之作;表達靖江人民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和向往的《蕩湖船》,,被文化部領導贊嘆“這么多年沒有聽到這么濃厚的蘇北風味了”,。
近年來,我市高度重視靖江民歌等非遺項目的保護工作,,讓多彩非遺在傳承中歷久彌新,。2008年,,靖江被列入靖江市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名錄;2014年,,列入泰州市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名錄,;2022年,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“傳統(tǒng)音樂”類別,。
靖江市文化館為靖江民歌傳承的主要傳承群體,,常年負責靖江民歌的搜集、整理,、入檔,、申報工作,不斷培養(yǎng)傳唱人,,創(chuàng)排有關靖江民歌的文藝節(jié)目,,使之傳承下去。為了更好地將靖江民歌傳承下來,,發(fā)揚光大,,靖江市文化館努力把靖江民歌從平面到立體、從靜態(tài)到動態(tài)地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,,搬上文藝舞臺,。混聲小合唱《打豆號子》,、男聲小合唱《揚子江漁歌》,、對唱《蕩湖船》等節(jié)目曾獲得文化部群星獎、全國農(nóng)村文藝演出金穗獎,、江蘇省五星工程金獎等榮譽,。
數(shù)字化時代為靖江民歌的保護提供了更優(yōu)越的手段。靖江市文化館館長王彩萍告訴記者,,接下來,,文化館計劃對靖江民歌采取“靜態(tài)”和“動態(tài)”兩種保護機制?!办o態(tài)保護”包括繼續(xù)挖掘,、搜集、整理靖江民歌資料,;準確記譜,,全面整理靖江民歌,在再版《靖江民歌選》的基礎上新編新版《靖江民歌專輯》,;靖江民歌制成碟片,、唱片等存檔,建立整理靖江民歌資料庫;“動態(tài)保護”包括建立靖江民歌保護工作領導小組,;舉辦靖江民歌歌手培訓班,;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到靖江采風,爭取將更多的靖江民歌以文藝演出形式搬上舞臺……
(全媒體記者仲一晴通訊員楊涵之)